□文/攝 楊啟坤 本報記者 潘宏宇
盧艷華是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四排赫哲族村的一名基層黨員,她的另一個身份是赫哲族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
多年來,盧艷華從事赫哲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刻苦學習潛心專研,為傳承伊瑪堪技藝廢寢忘食,為拯救瀕危民族語言四處奔波,為弘揚傳承文化和民族藝術不懈努力,做出了大量工作,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新時代非遺傳承人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我國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的赫哲族一員,同時也是赫哲族伊瑪堪雙鴨山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的盧艷華,全力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致力傳承赫哲族傳統文化。
盧艷華每年都帶著非遺傳承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傳習赫哲族伊瑪堪及赫哲族語言,為培養伊瑪堪傳承人積蓄了后備力量,使瀕臨失傳的赫哲語煥發勃勃生機。
盧艷華跟隨傳承人葛玉霞學唱伊瑪堪,跟隨傳承人付占祥學唱“嫁令闊”,她學會了赫哲語,將口口相傳的傳統伊瑪堪以及新創赫哲語“嫁令闊”用國際音標或漢字注音的方式記錄下來。
經過多年潛心鉆研,她已完整掌握《希特莫日根》《沙倫莫日根》兩部伊瑪堪大唱。整理、編輯、翻譯了8萬余字的《赫哲族神話傳說》。為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翻譯赫哲族歌曲66首,被聘為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赫哲族音樂研究客座教授。配合省民委在《北方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傳承與保護網》錄制赫哲語單詞1088個、說胡力和特倫固20個,讓赫哲民族語言文化,永久性載入人類語言文化史冊。
疫情期間,盧艷華先后用赫哲語和漢語錄制了44課時的《沙倫莫日根》微信公眾號課程,讓很多學員足不出戶就能學習伊瑪堪,這也為伊瑪堪的傳習工作提供了新的實踐和思路。盧艷華說:“我一定會把所學的赫哲族文化和語言傳授給下一代,以實際行動帶領我們同齡人一起學習和保護赫哲族傳統文化,以畢生精力做好文化傳承工作?!?/p>
“赫哲族伊瑪堪的傳承不僅僅是在家傳習,還要走出去?!北R艷華說,她參加非遺工作以來極力主張加強文化交流溝通,通過揚長補短的方式,打造民族品牌文化,推動赫哲文化的繁榮發展。在實踐中,從俄羅斯的研討會到深圳的舞臺上,從非遺音樂節的露天展演到四排風情園的歡迎儀式。從烏日貢大會再到赫哲開江節的篝火晚會,都能看到她演出的身影。
正是通過盧艷華的不懈努力,不斷把外界優秀的文化請進來,把赫哲族獨特的民族文化精華輸出去。通過優勢互通的方式,守正創新,讓伊瑪堪的傳承更現代化、潮流化。
“我一定要傳承和弘揚赫哲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保護者?!北R艷華說,她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腳踏實地投入到赫哲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中去。繼續在赫哲族文化傳承中發揮榜樣作用。讓赫哲族傳統文化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為赫哲族的文化傳承發展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