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的建三江,萬頃稻田披金。
從第一粒種子播下,到萬頃稻浪如海,墾區農業生產每一個環節都融入到了“云”中。
“‘彎彎犁、彎彎鋤、彎彎腰’的‘三彎’式種地,那是三十年前的事兒了。我們墾區早就實現了機械化,十年前就開始推廣農業物聯網種植和管理,現在是真正的‘云’上種地?!闭f起這些年農業科技變化,52歲的許金濤充滿感慨。
收割機在進行作業
許金濤是黑龍江墾區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19管理區的種糧大戶。在他家的水田,每塊大田都配有一臺高清攝像頭。許金濤介紹,這個攝像頭是用來監測水稻的長勢和病蟲害的情況,能夠360度旋轉和變焦。田里還設有小型氣象站,能夠實時獲取局部氣象及土壤溫濕度信息。地下還設有水位監測裝置,實時監測地下水位變化情況。
說起十年種糧的變化,許金濤如數家珍。十年前水稻育秧還是當時比較先進的高臺大棚育秧?,F在都是工廠化育秧,電腦選種,24小時催芽篩選,保證每一株苗都是壯苗;十年前插秧是機插為主,人工為輔,現在是無人機插秧;十年前田間管理得雇人干,800畝水稻最少的時候雇6個人,最多的時候雇10個人?,F在不用雇人了,田間的一切都是自動監測系統負責。發生病蟲害、缺水肥,先期就會預警;十年前田間施肥要用大飛機作業,浪費很大?,F在是無人機作業,精準的很,幾乎沒有浪費;十年前收割是最讓人上火的事,一怕天氣突變,二怕收割機不能及時到位,現在都是農業物聯網智能化安排,不會出現任何差錯。
“早上三點半,地里三頓飯,晚上看不見?!痹S金濤說,他小時候的種地情形在現在的年輕一代眼里已成了“傳說”。
而造就現實版農業新圖景的是墾區農業物聯網服務平臺。2019年,該平臺已被列入國家首批最完善的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全程智能化農業”不斷將墾區農業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向新高。
無人機在進行作業
“智慧農業不僅讓農民省時省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產量和質量?!痹S金濤說,和十年前相比,他家的水稻增產幅度達到了30%,因品質的提升,價格也增加了40%以上。此外,精準作業對土壤和環境的保護效果也很明顯。
在惠農服務方面,利用墾區農業物聯網服務平臺,農戶只需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實現承包繳費、生資訂購、農業貸款等多項線上業務。近五年,僅許金濤在當地農業銀行貸款就已累計超過360萬元,而且他沒去過一次銀行,都是在手機上辦理的。此外,平臺還建立了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
許金濤說,建三江是祖國最早迎接日出的墾區,因為天亮得早,所以他和同伴們未來要更早接受更加先進的農業科技。
藍懷忠 袁斌 記者 孫思琪